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9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林业   169篇
农学   179篇
基础科学   134篇
  163篇
综合类   933篇
农作物   110篇
水产渔业   167篇
畜牧兽医   367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6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为调查嗜水气单胞菌在不同水体巾的存活规律,计算了病原菌在不同温度(4℃、20℃、30℃)和不同pH值(3.0、5.0、7.0、8.5、11.5)条件下,于城市污水、城市生活污水、河水等不同水体中的存活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污水中,菌株较适合在较低温度下存活;相同温度下,该菌在河水和城市污水中的存活率较高,在pH值为...  相似文献   
992.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南疆地区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以甲基-α-D-吡喃甘露糖苷(me-Gal)为内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方法.[方法]在柱温200℃、进样口温度30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280℃、高纯氮气载气压力200 kPa条件下,对苦马豆素(SW)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在0.375~6 mg/mL SW质量浓度范围内对SW和me-Gal峰面积比值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1.724;(n=5).小花棘豆中各部位苦马豆素含量为:种子(58.09±0.48)mg/kg;叶(21.81±0.58)mg/kg;全株(19.14±0.16)mg/kg;茎(12.30±0.23 mg/kg).[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可用于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3.
本试验应用PCR方法及PCR-RFLP技术对aroA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病原检测及基因分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针对aroA基因的PCR引物成功检测出18株来自广西各地区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PCR方法可检测的最低菌数为102个。对该18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aroA基因的序列测定,并进行aroA基因的酶切位点分析,筛选出Hind Ⅲ和Fok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利用PCR-RFLP技术对1株血清5型参考菌株与本研究中18株广西菌株aroA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进行Hind Ⅲ和FokⅠ限制酶谱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与毒力相关的3种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CR方法及PCR-RFLP技术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aroA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4.
竹丛枝病是竹类植物产生丛枝状病害的总称,是竹林退化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竹针孢座囊菌Aciculosporium take,异香柱菌属Heteroepichlo觕,竹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bambusae以及植原体(phytoplas-ma)等均能引起竹丛枝病。长期以来这些病原物所处分类地位的变化较大且它们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这对竹丛枝病的防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上述病原物所处分类地位的演变过程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丛枝病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参26  相似文献   
995.
蘑菇黑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横县云表镇病蘑菇作为分离材料,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棚内)接种,获得对蘑菇有致病性的黑根霉菌。对黑根霉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病菌孢囊梗大小为984.7-1798.6(1179.9)μm×13.0-29.1(22.8)μ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87.5~208.4(140.5)μm,孢囊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6.1-12.2(9.3)μm×5.6-11.3(7.8)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黑根霉菌是蘑菇黑斑病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96.
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对甘肃省天水、陇西、岷县、临洮、天祝5个市县的秦艽(Gentiana mac-raphylla)病害进行了田间调查与室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仅发现了锈病(Puccinia gentianaeRohling)和斑枯病(Septoria microsporaSpegazzini).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锈病和枯斑病发病率分别为38%~85%和42%~88%,严重度均达2-4级,发生严重,需注意药剂防治;而在天然草原上秦艽斑枯病极少发生,锈病发病率也仅为9.5%~24.0%,严重度为1-3级.  相似文献   
997.
从娇柔塔胞藻中提取粗脂,并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3种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石油醚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但无抗菌活性;苯洗脱组分含量最少,但抗菌活性最强。对3种洗脱组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成分较复杂,但以1-丙氧基、2-丙醇的含量最高;乙醇洗脱组分富含脂肪酸成分。娇柔塔胞藻的抗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麦冬块根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麦冬块根70%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桃缩叶病以及鬼芋根腐病的抑菌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含有麦冬块根提取物原液的1/10,1/20,1/40以及1/80浓度都能明显抑制水稻纹枯病菌、桃缩叶病以及鬼芋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24.8%以上,且都随着处理浓度增大抑制效果明显提高,尤其是含有麦冬块根提取物原液的1/10浓度的抑制率均在71.5%以上。[结论]麦冬块根的70%甲醇浸提物对供试的3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实验用苏姜亲本母猪24头,分别于初生、15、30、45、60、75日龄各屠宰4头,测定其心、肝、肺、脾、胃、肾重量以分析其早期内脏器官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75日龄前是早期姜曲海猪内脏器官(心、肝、肺、脾、肾、胃)的长势重点。肾、心和肺属于早熟器官,而其它器官则相对晚熟。  相似文献   
1000.
T. Keil    E. Laubach    S. Sharma    C. Jung 《Plant Breeding》2009,128(5):436-442
Root-lesion nematodes of the genus Pratylenchus are significant pests in crop cultivation throughout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 study was initiated to determine the resistance of Hordeum vulgare and H. vulgare ssp. spontaneum (wild barley) against one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us Pratylenchus , P. neglectus . A glasshouse test was first established. Barley seedlings were grown in 20 cm3 tubes filled with sand. Each plant was inoculated with 400 P. neglectus juveniles. After 12 weeks of cultivation nematodes were isolated from roots and sand using a misting chamber. The nematodes were counted under a microscope. A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565 barley and wild barley accessions was tested in this way. The average number of nematodes per accession ranged from 350 to 12 000. In a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35 accessions with low and high infection rates were tested. This experiment identified a number of accessions with low infection rates. The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breeding of barley cultivars resistant to root-lesion nematod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